業內人士分析,大紅袍多年來一直以較為理性的姿態,穩健發展。然而,今年在減產和過度炒作、資金大量涌入的情況下,大紅袍也“挺”不住了,極有可能重走前一階段普洱茶、紅茶被暴炒、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的老路,并可能在短時間內遭遇毀滅性打擊。
大紅袍的消費群體事實上相當有限,多數需求是被炒作起來的。“如果不是深諳茶道的人,是很難品出大紅袍的韻味的,反而會覺得難以入口,不如鐵觀音的清香、紅茶的甜香來的直觀。因此,目前大紅袍的消費群體實際上只集中在閩粵兩省。”
這樣,一方面是人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紅袍,另一方面真正想喝大紅袍的人又常喝到假貨,也不想喝大紅袍了,于是需求急劇萎縮,投入巨資的炒家很可能被套牢,茶農的利益也會受損。
還有業內人士說得更嚴重:采用優質大紅袍茶青、精湛工藝制成的大紅袍確實可以保存多年,而采用非大紅袍茶青、胡亂制作的假大紅袍,存放一年半載就會變質。“到時,所謂的大紅袍就變成一堆垃圾”。
事實上,已經有這樣的苗頭出現了。據業界透露,目前廈門的相當一部分大紅袍茶店,營業額差強人意。“有一家店,每月開支近10萬元,但銷售額只有3萬元。老板現在急著把店盤出去,可他花幾十萬元進的貨事實上只值萬把元,因此也很難找到下家。”(劉麗英)